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

《说文解字》第803课:古时候,诸侯死了为啥叫“薨”?

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死”部的三个属字,即“薨、薧、[死次]。”这三个字,在现代汉语,只有“薨”是通用汉字,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中,因此,本课的重点汉字是“薨”。

1、薨。读hōng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薨,公侯[歹卒]也。从死,瞢省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诸侯死亡。

(诸侯之死叫薨)

在周代,不同身份的人死,有不同的称呼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死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十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”

关于这些称呼,我们认为刘盼遂先生以声训为据的说法很有道理:

天子死称“崩”,声如山崩而震天下;诸侯死曰“薨”,其声小于崩;大夫死曰“不禄”,声如石头投入水中之声;庶民死曰“死”(音澌),声如烧红的铁放进水中而澌的一声就灭熄了。

“薨”在古汉语常用作象声词。如《诗·大雅·緜》:“捄之陾陾,度之薨薨”,铲土入筐腾腾腾,投土上墙轰轰轰。形容的是填土之声。古代筑墙,没有砖石情况之下,常用版筑之法构筑土墙,这种方法,直到现代仍有留存。

(版筑之法筑墙)

又如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:“虫飞薨薨,甘与子同梦。”虫子飞来轰轰响,只愿与你同入梦。这里的“薨”,指的是虫子群飞的声音,

用“薨”声来形容诸侯之死,虽声音大小不如天子之死的“崩”(山坏也,山崩之声当然巨大),但其声音仍然是巨大的,并且影响也较为深远,薨或音同“轰”(群车声,一群车辆驶过,声音当然也不小)。

所以,我们倾向于《礼记》中所载各等人的死的不同称呼,与声响大小相关。声响大的,身份就重要一些。诸侯之死,称薨,声响等同于“轰”。

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薨,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。”国君死了,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职事,听命于冢宰三年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:“武王薨,文王即位。”武王死,文王登基。

后来,“薨”,也用来指高级官员死亡。《汉书·孔光传》:“及霸薨,上素服临吊者再。”等到孔霸死后,皇上身着丧服两次亲临哀悼。这时,孔霸并非诸侯,只是高级官员。实际上,这是周制的比照沿用。

(《汉书·孔光传》书影)

还有,《汉书·霍光传》中,霍光之死,也用“薨”,而《史记》相关章节中,卫青、霍去病之死均用“卒”,原因是《史记》写及卫青、霍去病的章节,“巫蛊之乱”影响正隆,而卫、霍是受牵连者。而霍光入史时,霍家已经平反了。

(霍光辅政连环画)

到了唐代,“薨”又用以专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亡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一》:“凡丧,二品以上称薨,五品以上称卒,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。”这又是周制等级的比照沿用。

再后来,薨也用来指地位尊崇的人的死亡。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八回:“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,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。”

薨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薨的小篆写法)

2、薧。读音有两个:

(一)hāo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薧,死人里也。从死,蒿省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墓地。

我们读古籍,会碰到“薧里”这个词,指的即是墓地。

(墓地)

《玉篇·死部》:“薧,薨里,黄泉也。死人里也。”

(二)kǎo。这个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干的食品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堇荁枌榆免薧,滫瀡以滑之。”用干燥的堇、荁、白榆浸泡在粉芡汤里使其柔滑。

又指干的调味品;干枯。《集韵·号韵》:“薧,枯也。”明宋濂《示吕生》:“春苑集秾艳,秋陵失干薧。”

(干的调味品)

薧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薧的小篆写法)

3、[死次](GB字库已无此字,只能描述字形)。读音有两个:

(一)zì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战见血曰伤,乱或为惽,死而复生为[死次]。从死,次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复苏;复活。

(复苏)

《说文》这里说:战斗中看见血叫作受伤,乱惑为惽(昏),死而复生为[死次]。

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谓之[死次]者,次于死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按《左传》‘六日而苏’,以苏为之,苏、[死次]双声……字亦作肭,《通俗文》:肭,再生也。”清代王闓运《与曾侍郎言兵事书》:“赋不益入,征发不行,百姓无废业,而民困不[死次]者,财匮于转徙,埶穷于损轮。”

(二)sì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病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“[死次],病也。”

[死次]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[死次]的小篆写法)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

Copyright © 2088 手游限时活动通 - 周末狂欢福利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